薪火传承百廿路 仁心笃行续华章

更新日期:2025-08-25浏览次数:10


 口罩之下的无声,是对生命相托的专注;白衣之下的赤诚,是医者仁心的大爱。8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近年来,我院始终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优质“服务指数”,换取群众“满意指数”。从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到服务模式的持续升级,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全体医护工作者的汗水。

 这120年的时光长河里,医院的广大医护工作者,以专业为尺,仁心为炬,既传承着百年医者的济世情怀,更以创新服务模式织就健康防护网,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百年华章。

01 

 历史篇

 医脉延百载,以仁行绘就壮阔史诗

 翻开厚重的资料,泛黄的纸页间,清晰记录着一位先驱的名字——卜爱安。1894年,她将现代医学的火种引入宿迁,以甘汞医治小儿腹胀的方法逐渐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赖。

1905年,仁济医院在多方支持下创建成功,医者鲍达理担任仁济医院院长。1938年,日寇入侵的炮火打破了宁静。危急关头,一位本土培养的医师杨紫若挺身而出,接任仁济医院院长。1942年,日寇将仁济医院的医生全部驱逐,医院关停。

 至仁济落幕,由仁济医院培养的宿迁籍医师构成了当地的医疗卫生骨干力量,鼎盛时汇聚百余名医护工作人员。

1946年,内战烽火再起,高孝余等6名医护人员成立了宿迁县医院。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简陋的设备和坚韧的意志,在大兴集(今属宿豫区大兴镇辖区)救死扶伤,维系着生命的希望。19468月下旬,因一场战役失利,医院随军撤走。

1947年,县政府在丁二元(今属宿豫区关庙镇)成立“宿迁县休养所”,有十几张小凉床,医护行管人员5人。1948年,随军转移的同志从山东陆续返回丁二元。之后,休养所迁到大兴集,并且在大兴集成立“宿迁县医务工作者协进会”,组织社会医生为当地群众服务。到了19487月,宿迁全境解放。

19494月,休养所由大兴迁驻宿城,当时仅有医护行管人员50余人和“两挑一车”的药品、器械。进城后休养所设在原道生碱店小楼(今属宿迁文化名人馆),并开设营业部卖药,为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1950年下半年,因医院就诊环境拥挤,宿迁县人民政府决定以休养所及营业部为基础,合并搬到城南原仁济医院旧址。此外,在原仁济医院旧址再建数间房,并在1951年建成迁入,改名为“宿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并设有门诊、内科、外科、妇产科,工作人员增至88人。

1956年,宿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正式更名为宿迁县人民医院。至1957年,宿迁县人民医院职工队伍逐渐壮大至100余人。

1972年,宿迁县人民医院外科医师侯永兴肩负国家使命,远赴桑给巴尔支援,成为宿迁医疗援外的先行者。1975年,医院响应号召,组织医师团队培训了60名“赤脚医生”,将现代医学知识播撒向广阔的农村。1976年,医师章淑莉继承援外精神,加入江苏省医疗队前往坦桑尼亚,以卓越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国际尊重。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医师的专业化发展迎来新机遇。1987年宿迁撤县建市,医院更名为宿迁市人民医院。进入21世纪,医院的发展与医师的成长同频共振;2003年加盟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并更名,为医师队伍带来了更高水平的交流与提升平台。

2024923日,医院通过江苏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核评审。这份殊荣,是对医院百年传承的肯定,更是对一代代医师追求卓越的最高褒奖。

 从卜爱安点燃现代医学星火,鲍达理的奠基,杨紫若的坚守,到战火中延续医脉的宿迁县人民医院;从建国时先辈的“两挑一车”重兴院区,侯永兴、章淑莉援外扬名,再到当代的同仁驾驭科技守护生命……这百余年的壮阔史诗,由仁心仁术、无畏担当的医师们共同写就,薪火相传,永续华章。

02 

 传承篇

 仁术传薪火,把守护写进岁月长卷

 在医院的诊室、病房、手术间……医者的身影在时光里镌刻下坚守的印记。这些在岁月中沉淀的坚守,不仅是患者心中最坚实的依靠,更化作照亮后辈成长的星光,让医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

 在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走廊里,总能捕捉到一个熟悉而忙碌的身影——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朱美玲。她脚步匆匆,仿佛脚下生风,刚查完一间病房,仔细询问过病人的感受,查看过监护仪上的数据,转眼间,白色的衣角已在下一间病房门口闪现。这不知疲倦的步履,是三十六载光阴刻下的印记。

 无论风雨,朱美玲坚持主持专科大查房,在言传身教中夯实团队根基;在疑难重症患者床旁,她目光如炬,带领团队抽丝剥茧,手把手示范医者匠心;在专家门诊方寸之地,她每年坐诊超100天,如春风化雨般守护每一位患者,更将这份仁心仁术的信念,悄然播种在年轻医者心中。

 从那条内镜通道中,朱美玲一次次为生命开辟希望之路。从精准取石的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到微创切除癌前病变的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再到为垂危者建立营养通路的经皮胃造瘘术……每一项“率先”的突破,都凝结着朱美玲无数日夜的钻研与实践,也成为后来者攀登的基石。

 转换战场,在神经外科手术室静谧而紧张的氛围中,除了心电监护仪规律而坚定的“嘀嗒”声,几乎落针可闻。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郑晶在手术台前,盯着显微镜,精确无误地进行每一个步骤。

 三十九载寒暑如梭,郑晶匠心独运,首创“额小骨窗经额中回前部入路”清除基底节血肿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脑组织的牵拉挤压,精妙地避开了关键的神经传导束和功能区。这项凝聚着超凡智慧与深厚功力的技法,早已超越个人成就,化为科室代代相传、攻坚克难的“镇科之宝”。

 近年来,医院的青年医师在省、市级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斩获2023年江苏省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1项;2025年淮海经济区儿科医师联合体儿科知识竞赛一等奖;2025年宿迁市口腔医师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团体一等奖1项……一个个荣誉背后,是“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注脚。

 在医院口腔科的诊室里,主治医师刘姿萱已经坚守了十个春秋。十年光阴,足以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医者褪去青涩,拥抱从容。如今的她,面对患者的各种口腔问题,总能精准判断、娴熟操作,而这背后,离不开口腔科主任宋勇的悉心指导。宋勇不仅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巧,更教会她如何用耐心和同理心对待患者,让她深刻理解了“医者仁心”的重量。

 十年间,刘姿萱也见证了口腔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她紧跟技术浪潮,熟练掌握了后牙全瓷冠修复、前牙美学修复、全瓷贴面修复等多项口腔修复新技术。其中,CAD/CAM数字化椅旁修复技术的应用,让她的工作效率和修复精准度得到了提升,同时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

 近日,在宿迁市口腔医师技能竞赛中,刘姿萱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能获得了个人一等奖的好成绩。技能比赛、专业讲座……医院为年轻医者搭建的技能提升平台,如同一个动态的“成长磁场”,不断拓宽刘姿萱的专业视野、知识储备,为她的快速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养分。

 全科医学科作为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学科,以常见疾病诊疗为基础,更强调对患者健康的整体关注与长期管理。从科室初建时的探索磨合,到如今逐步形成规范的诊疗体系,全科医学科科室住院医师谭详的每一步成长足迹都与科室的发展紧密相连。

 全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医疗力量的壮大,而许多基层医生在慢性病管理、综合诊疗思维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谭详的工作重心除了聚焦于多发病、慢性病等诊疗,还肩负着向基层医生开展业务培训的责任,他总是将自己在全科诊疗中的经验倾囊相授。

 这些年,谭详深刻体会到全科医生的价值——既是患者身边的 “健康守门人”,也是连接医疗资源的“桥梁”。未来,他将继续深耕这片领域,与科室一同进步,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03 

 创新篇

 破浪再启程,将突破刻在医学征途

 以专业的技术夯实医疗“高原”,以专注的精神打造学科“高峰”。近年来,医院用一项项技术创新、一个个科研成果打造医疗新高地,以高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守护着患者健康。

 学科建设,是引领医院快速发展的“龙头”,更是服务群众的“底气”。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产科被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儿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被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近年来,医院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学科建设,集中力量筑牢学科高地,交出一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亮眼“成绩单”。

 “十四五”以来,在宿迁市卫生健康“三名”工程引领下,医院秉持“重人才、强专科、兴科技、优服务、提质量”的发展理念,以开放姿态拥抱优质资源,成立12个名医工作室,累计派驻专家近百人,开展诊疗万余人次;积极与高校合作,“南京大学医学院宿迁研究院”“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等相继落户;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发挥名医引领作用,设立专项基金,全力打造高水平队伍,形成先进、标准、规范的管理体系,为医院发展增添新活力。

 医学的进步,在于探索不止步。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优化调整门诊布局和住院病区,打破传统科室界限,按人体系统分区,集中相近疾病种类的医生诊室,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肿瘤MDT会诊中心、肿瘤日间治疗中心,采取中心化诊疗模式,减少患者就诊往返,大幅提升诊疗效率与质量。同时,医院聚焦规范执业与技术创新,下发《关于公布2025年度新技术培育项目名单的通知》等文件,为技术发展提供制度支撑,通过整合专科优质资源,形成特色诊疗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医院率先在宿迁开展肿瘤患者全流程管理,从结直肠肿瘤到胃部肿瘤、肝胆胰肿瘤,再到肺部肿瘤、乳腺肿瘤以及食管肿瘤,近1300位患者享受到连贯、系统的诊疗服务,让肿瘤治疗不再是“孤独的战斗”。

 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近年来,医院与17家一、二级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组织教学查房、讲座、远程会诊等方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打破就医距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好看病。此外,医院将专业诊疗服务延伸至社区等场所,精准对接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参与“服务百姓健康行动”。

 从学科建设的稳步提升到医疗质量的精益求精,从技术创新的勇毅前行到资源下沉的医者仁心,我院在守护群众健康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以践行医疗民生承诺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群众的健康幸福指数,为健康宿迁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