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么哭你们忍心吗?”
“其实我都不敢看孩子们的眼睛。但作为一名护士,这是我的工作。”
也许每个儿科护士在为患儿穿刺时都会被家长问到类似的问题,你的回答是否也与我一样,充满不忍与无奈?
对待患儿 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护理这些孩子,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也许这就是看到他们哭,我会不忍心的源头。
我的女儿今年5岁了,而我来儿科也将近4年了。回想刚来的那一年,我是一位“新手”妈妈,虽已有多年的急诊工作经验,经历过争分夺秒的抢救,也目睹了很多生离死别的人世变故,但当面对患儿时,还是显得有些经验不足。而往往在输液室,患儿的针还没扎上,看到孩子被这样“折腾”,孩子妈妈就已经在默默流泪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来就诊一般都有四五个家属陪同。儿科各种操作技术难度很大,家属的要求都比较高,他们希望得到百分百的满意,还有的家长会强调必须一针扎上。有时家长接受不了穿刺的失败,会生气、投诉。虽然委屈,但在我心里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把心挂在孩子们身上。家长的心情我都能理解,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希望患儿重返健康。这时,除了耐心地解释和安慰,我在背后付出了很多来练就过硬的穿刺技术。在输液中,用心研究,仔细探索,掌握不同患儿血管的特点,提高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因为我明白,只有解决家长及患儿的“痛点”,才能真正提高儿科的服务质量,所以我要求自己,在技术上必须做到“一针见血”。
用心去呵护生的希望 用情去拓展爱的空间
作为一名儿科输液室护士,除了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还要学会与家长及患儿的沟通。跟家长沟通、聊天的过程中,你可以知道孩子的病情、最近的食欲,从而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法;对于患儿来说,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关爱和关注。所以在跟孩子们聊天时,我会给他们鼓励和安慰,并适当地表扬、赞许他们。虽然这样做,意味着要在每个患儿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我觉得值得,因为我始终相信“给他一米阳光,他会还你一个春天”。
那是一次穿刺失败的经历。一个6岁的小女孩来输液,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她的手冰凉,捂了半天也没见好转。我边给孩子捂手边跟孩子的妈妈聊起了天。在聊天过程中我得知,原来孩子发热两天了,在前来就医的前一晚还出现了寒颤现象。根据工作经验,我推测是发烧导致血管收缩,穿刺失败。当时孩子体温还在持续上升,复查体温后我协助家长给孩子口服了退热药物,并让孩子多饮水,过了一会穿刺成功。在这期间,我告诉家长,孩子发热时如果发现手脚冰凉、寒颤,可以饮热水、多穿衣盖被。孩子手脚热的时候,说明体温已经升到最高,此时可以减衣散热,还要注意不能捂着温水擦浴。体温升到38.5就可以口服退热药物,两次退热药之间最少间隔4小时。虽然第一次穿刺失败,但孩子家长并没有埋怨我,反而对我表达了感谢。
只要你肯付出,感动你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可能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却饱含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一天,有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做皮试。沟通后得知,两个孩子一个是需要做皮试的患儿,另一个是患儿的姐姐,因为家里没人照看,只能都带着来医院。皮试结束后我建议家长先去拿药,把患儿姐姐留下先由我们帮着照看。家长听了很感动,表示“带两个孩子来医院实在是无奈之举,医院里人多又怕挤着孩子,放你们这我放心!”
这样的情况平时会有很多,忙时就让孩子坐在身边,不离开视线;有空闲了就帮着给孩子试表、喂水、陪他们玩耍。也许,患儿及家长刚踏进儿科时我们之间是陌生的,但当他们离开时,我们却成了可以相互信任的彼此。也许,这就是儿科护理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却写满了简单而平凡的爱。
我是一位平凡的儿科护士,也许我不能成为像拥有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南丁格尔那样伟大的人,但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改变,“用心呵护”的誓言不会改变。我将用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勤劳的双手,继续践行我的医学誓言。
文字:刘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