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祛魅

更新时间:2024-07-29浏览:25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对一些庄严而神圣的职业或者名校高学历产生一种特别的崇拜感,例如老师、医生、警察、军人、清北硕博,顺带着对从事这些职业或者出身名校的人也产生了相应的滤镜效应,认为他们都是高能力、高素质人群。然而这是一种误区,群体的荣光不该成为个人的滤镜,因为人品与职业、学历无关,职业滤镜和学历滤镜的存在会导致人们将职业和学历的崇拜延伸到个人身上,从而忽略人性的复杂。

网上冲浪时经常看到一句话“他最大的魅力来源于你的想象力”,这句话精准地反映出很多时候他人的魅力是我们赋予的。当我们看到某人身上具有某种标签的过程就叫做赋魅,但并不代表他真的拥有对应的“魅力”。近年来,很多在大众眼里充满魅力的群体频频“塌房”,不论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亦或是学富五车的高校教授,突破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的“法制咖”层出不穷,令人大跌眼镜。当我们给一个人赋予魅力的时候,经常会看不清他的本质,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学会祛魅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一课。

 “袪魅”就是不再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客体抱有幻想,这个幻想在心理学上叫做理想化,是我们将某部分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了别人身上。所有令我们着迷的特质都是我们内心的缺失,我们越缺乏什么就会越对什么感到自卑,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么如何祛魅呢?我们应该勇于破除理想化和贬低的循环,当你觉得别人很厉害时,请关掉你赋予的灯光,把它打回自己身上去。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人人都可以当主角,别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优秀,我们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以平等的姿态看待身边的人,更理性地判断各种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内耗,去跟随自己的内心,敢于尝试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接近更理想的自我。


人事处朱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