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6天宝宝眼角“鼓大包”,眼科、耳鼻喉科联手巧解难题

更新时间:2024-06-10浏览:44

6月8日,眼科主任秦书艳门诊接诊了一例刚出生16天的宝宝,据宝宝父母说,宝宝出生时右眼内眼角有一个青紫色的大鼓包,外院医生考虑为新生儿泪囊炎,给予按摩处理后并未好转。这几天,红肿明显加重,孩子也哭闹烦躁,夫妻俩听说我院眼科擅长泪道疾病的诊治,尤其对新生儿泪囊炎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慕名来到眼科门诊。

结合CT检查,明确宝宝是患上了“先天性泪囊羊水囊肿”。因按摩保守治疗无效,眼科决定为患儿实施泪道探查术。新生儿泪器组织娇嫩,稍不慎可造成泪小点撕脱、假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凭着精湛的技术,秦书艳在未损伤泪道组织的前提下精准探查,发现囊腔约蚕豆大小,抽取6、7管脓液后仍未清除干净。由于直接探通泪道风险极大,秦书艳决定与耳鼻喉科合作,借助鼻腔内窥镜自鼻腔内切开引流。

在与耳鼻喉科庄汉主任团队讨论了该患儿的病情后,双方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计划。新生儿气道狭窄,若术中操作不当,囊肿分泌物有可能导致气道阻塞,可危及生命,对术者操作的精密性要求极高。且新生儿麻醉风险远高于成人,眼科、耳鼻喉科决定尝试在无麻醉下实施引流。

固定好头位后,庄汉用鼻内窥镜小心探入患儿鼻腔,快速寻找到病灶,用特制的器械迅速划开囊肿,脓液顿时喷出,宝宝眼角状如“蚕豆”的囊肿终于消失!救治成功!

术后,经过几天的指导按摩及用药,宝宝复查时完全恢复了健康。

无独有偶,这位宝宝的家长带着锦旗来到门诊感谢时,恰巧又遇到同样病情的另一个新生儿宝宝。有了上一个小患儿的经验,这名宝宝的诊疗过程行云流水,很快顺利解决问题,家人连连为眼科和耳鼻喉科精湛的医术竖起大拇指。

“先天性泪囊羊水囊肿”在临床上较少见,一般由新生儿抵抗能力弱引起,如不能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急性泪囊炎、泪囊瘘、泪囊周围蜂窝织炎继而出现败血症等全身反应,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一般遵循先保守治疗(按摩患处),若无效果则考虑手术干预。

先天性泪囊羊水囊肿多在麻醉下手术,但本次救助的两例新生儿年龄极小,全麻操作风险较大,无麻醉下实施操作是对医生技术和能力的考验。在眼科和耳鼻喉科的通力配合下,最小的痛苦、最少的花费解决了难题,彰显了我院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医院将继续精进技术、用心诊疗,做有温度的医生,不辜负宿迁老百姓的信任和期待!



文字、图片 | 赵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