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输液微粒知多少

更新时间:2024-05-28浏览:5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值每人每年3瓶。静脉输液可将药物通过血液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迅速产生药效,因此被作为病患首选治疗手段,但其潜在的危害大众并不了解,其中尤以输液中的微粒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较多

小小微粒难发现

 输液微粒是指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成品输液中存在的输液颗粒,是导致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因素。

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输液微粒的限度做了明确的规定,标示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 μm及10 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25 粒,含25 μm25 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输液微粒按照来源分为4类,主要为药物性微粒、器物性微粒、安瓿瓶玻璃屑、瓶塞橡胶微粒。

进入血液大隐患

 输液微粒进入血管不能代谢,会进入重要脏器,引起静脉炎、肉芽肿、血管栓塞;还可能导致肺动脉压升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病综合征、器官衰竭和其他血管物理方面的改变、血浆生化水平的改变、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等;部分动物实验的结果证明输液微粒还可导致肿瘤和癌症。

哪里来的哪里“去”

 输液微粒主要通过药物生产、混合调配操作、贮存环境等过程中产生。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预防输液颗粒:对药品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设置静脉输液调配中心(PIVAS),净化调配操作环境、选择合适成品输液储存条件。

输液安全常相伴

提高输液安全,减少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液微粒的控制应该成为输液质量控制的关键性指标。有效的防范输液微粒的污染,就必须加强输液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不断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严格防控来源于各个渠道的输液微粒,以提高临床输液的安全性,减少危害的发生。


药学点评:输液微粒虽然小,进入血液不得了。输液安全怎么办,质量管理心知晓。输液微粒作为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严格把控输液产品全生命周期,减少输液微粒产生,提高输液质量与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危害尤为重要。本文围绕静脉输液微粒,从定义、来源、危害、防治措施等多方面展开叙述,结构完整,语言科学。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于输液的安全认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药学服务质量,具有科普教育价值与意义,同意推荐。


药学部 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