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可引起血栓并发症,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内脏循环血栓形成(SVT—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脾静脉等),常无明显症状,多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被发现,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肠缺血、肠坏死、胰源性门脉高压等致命性并发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脏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24%,多发生在中、重度急性胰腺炎发病后1-2周内,与胰腺坏死的程度密切相关。SVT更常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如局限性积液或假性囊肿或胰腺坏死,SVT的发生率会增加。
胰腺炎患者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始于胰颈后方,脾静脉大多位于胰体和胰尾后面,与胰腺紧贴而行,胰体和胰尾的病变(增大/假性囊肿)可导致脾静脉受压或血栓形成。脾静脉是胰腺炎相关脏器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受累血管,其次是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此外,在胰腺炎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导致的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也是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很多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脂代谢异常,高浓度的脂肪酸激活血小板,产生血管物质血栓素A2。局部炎症及直接压迫是内脏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诱发条件。白细胞高、高血糖、酗酒等都是内脏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胰腺炎合并内脏静脉血栓时有什么临床表现?
胰腺炎并发SVT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为急性血栓相关症状以及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1.腹痛:主要与血栓蔓延至肠系膜静脉导致血管缺血有关,常难以区分血栓与胰腺炎引起的腹痛。2.消化道出血:主要与SVT导致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有关,发病率为10%-20%.3.脾肿大,偶伴脾功能亢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腹水等其他临床表现。
SVT如何明确诊断及治疗?
门静脉超声被认为是初筛SVT的诊断手段,确诊依靠上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是诊断SVT的金标准。诊断SVT后建议择期完善胃镜检查,以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严重程度。出现内脏静脉血栓时治疗目的是开通内脏静脉,以及处理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对于胰腺炎合并孤立性脾静脉血栓、无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患者,可继续胰腺炎原发病的治疗,因孤立性脾静脉血栓的自发性再通率较高,暂无需抗血栓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血栓动态变化。若胰腺炎患者SVT累及肠系膜静脉且存在肠缺血表现,应积极抗凝治疗,若胰腺炎患者SVT累及门静脉,抗凝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可达40%-50%,需抗凝3-6个月。胰腺炎合并SVT患者出现急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时,内镜下治疗可作为抢救性治疗方法之一,脾切除或脾动脉栓塞术是胰腺炎合并SVT和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SVT常为良性病程,虽然可出现与急性血栓形成或区域性门脉高压有关的症状,但只有少数患者会死于肠坏死或急性难治性消化道出血。为了预防胰腺炎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以在补液治疗、营养支持等环节多注意,个体化治疗。
消化科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