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是所有中年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词语。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中年男女总会在纷繁复杂的家事和工作之中,感受到自身形象的危机。就好比一台全负荷转动的机器,各个零件都沾满黑亮的油污。人们会对你的高效和可靠报以感激,却对你的油腻报以白眼,这就是“油腻中年”的现实困局。
所以,在繁忙之余,不少中年朋友不甘油腻,采取各种措施,力求改变自身观感:头顶稀疏的沉迷植发,开口闭口谈的都是“毛囊萎缩”和“头皮按摩”;脸颊废弛的则盯着佳琦哥哥,琳琅满目的化妆盒,堆了满满一购物车。然而,当时间来到2021年,以综艺为发轫,一种颠覆性的油腻也随着《披荆斩棘的哥哥》们一同出道了。之前被消费主义大势所引导,靠拼命砸钱堆料力图改造外在形象的出路似乎变得越发黯淡。杨烁、陈思成、靳东等中年男人的标杆纷纷中枪,连带着杨洋等新生代男星也被贴上了油腻的标签。在油价飙涨的时下,偶像们举手投足间“批量造油”,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可见,在万物内卷的时代,连清新的标准也在不断拔高。
另一方面,这些明星“塌房”的原因,和形象似乎关系并不大。油腻的本质,似乎并不局限于颜值!表情、语言、行为和其中传递的个人思想,都可以成为那个冒出油渍的毛孔。自以为是、油滑市侩、好为人师,是他们身上真正惹人生厌的特点。有些中年人,习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占据话语权的高地,向他人强行灌输自己的想法,忽视他人的感受。又或者以奋斗者的无奈为挡箭牌,喜欢不断地追忆自己年轻时的辉煌,继而大发感慨,颇有一种时运不济的感觉,以自己没有遇到“伯乐”或“机会”为由,掩饰自己的不付出、不劳动。想通过此获取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这些行为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傲慢和可笑,所以才遭到群嘲。
同样在2021年,“油腻感”的一大反义词——“少年感”,飙升为全民讨论和追捧的热点。对比油腻感和少年感,会发现油腻体现了油腻者对人生的一种自我肯定和盲目自信,觉得这辈子混出了一些成绩,有了居高临下和自我放弃的资本。而少年感是“105℃滴滴清纯的蒸馏水”,也是“种在心中丝毫未减的信念”。
北宋词人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被世人称为“贺鬼头”,陆游说他“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这样一个其貌不扬之人,却写尽少年任侠的豪气干云和风流倜傥:“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生死同”。在词人看来,少年感的本质是以一颗初心面对世事,是雏鹰试飞的憧憬,而非固步自封的骄矜;是真诚坦率的抒发,而非矫揉造作的粉饰;更是路见不平的仗义,而非麻木不仁的冷漠。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通篇以少年与老年作比,形容少年为“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未所经者,故常敢破格”。可见少年感的内核是不满足,常怀期待,不断尝试突破与改变。敢试敢闯的“破格”是勇气,而“不动如山”的照例是智慧。但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状态,恰恰是中年人容易踩入的陷阱。圆滑被察觉,就成了油滑,油滑又过了头,就难免会沦为“油腻”,要把握一个舒服的程度,就难免保留一些少年感,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作为中年人,我们青春已不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伤春悲秋,不要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聊以自慰;学会自我反省与洞察社会冷与暖,更多地肯定周围的人和事。积极行动并奋力向前,保持一份好奇心及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沉淀与收获,从而获取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可以中年,但我们不能“油腻”!
骨关节 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