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疫情爆发在冬春季节,恰巧也是“流感”好发季节。门诊接诊中,我经常会遇到因“感冒”就诊的患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普通感冒也会让我们过度恐慌、紧张,担心“中招”。那么“普通感冒、流感、新冠肺炎”如何区别,以及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如何正确应对呢?
普通感冒,全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并不是传染病,而是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人群普遍易感,多由受凉、劳累等因素引起,以鼻咽部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症状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无明显发热,体力、食欲不受影响,无明显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即使有少数病例出现发热,但一般是低中度发热,体温不超39℃,时间也就是1-3天。普通感冒严重程度非常低,很少见到严重的并发症,几乎没有什么致死病例。
因此,对于普通感冒,我们可以居家观察,服用一些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比如中成药的感冒颗粒或者盐酸伪麻黄碱这一类的药物,多喝水,多休息,一般7天左右可以痊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是冬春季,当前我国把流感定为丙类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型。其中甲型极容易变异,可引起反复流行或大流行。流感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上下呼吸道都有可能波及,波及下呼吸道可引起肺炎。流感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热程相对较长,一般是3-5天。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明显,往往伴有全身乏力,食欲不好。流感高危人群有儿童,大于等于65岁的老年人,肥胖人群,孕妇,有免疫抑制或慢性基础病的病人。现阶段,如果出现明显的流感症状,还是建议要及时就医,尽早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相关检查,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如果确诊为流感,尽早行抗病毒治疗,一般于发病48小时内应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好。我们最熟悉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是奥司他韦。对于流感的预防,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传染病,而且大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目前我国将其确定为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人群普通易感,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我们对待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也不必过分恐慌,早诊早治,多数病例可获得痊愈。对于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症状的患者先不要害怕,可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新冠肺炎的自我排查。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对于流行病学史的定义有4条: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如果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或是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但发热、呼吸道症状持续加重,伴有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应保持高度警惕,尽早就医。最好步行至最近的医疗机构(戴口罩、尽量不乘坐电梯),进行血常规、CRP、胸部CT检查及病毒相关检测。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治疗是包含抗病毒治疗在内的综合性治疗。临床证实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阿比多尔等。
目前,我们尚没有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问世,对于新冠肺炎的预防,
我们一定不能放松警惕,继续做好自我防护,团结一致,共抗疫情,最终打赢这场防疫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