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学查房让实习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更新时间:2019-03-15浏览:145

心内科1带教组长孙柳柳解读“心肌梗死”最新指南  袁静秋摄_副本.jpg

心内科1带教组长孙柳柳解读“心肌梗死”最新指南

心内科带教老师丁乙倩带领实习生王媛媛为“心肌梗死”患者做健康教育 袁静秋摄_副本.jpg

心内科带教老师丁乙倩带领实习生王媛媛为“心肌梗死”患者做健康教育

3月12日下午,护理部和心内科联合在急诊五楼会议室组织实习生业务学习与教学查房,带教老师和各院校实习生代表88人参加。心内科1带教组长孙柳柳主持,并解读AMI(心肌梗死)最新指南,带教老师和实习生成组进行病史汇报、护理体检和健康教育。心内科护士长吕艳、副护士长侯绣伟给予点评,护理部教学专干袁静秋总结。

实境演练环节:学生床边护理评估+健康教育+病例汇报,老师点评。首先,由带教老师孙雪带领南医大康达学院实习生姚昕慧在简单病史汇报后给予详细的护理体检,随后,由带教老师丁乙倩带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王媛媛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教学查房采用回顾性模拟模式,由大内科总带教罗艳和孙柳柳按教学大纲和目标全程指导、并和4名实习生组成团队,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蔡玲玲主讲《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护理个案查房》。查房对象为1名67岁的“急性心肌梗死(前壁)”男性患者,急诊科收治患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送至心内科介入中心行“CAG+PCI术”,予右冠状动脉植入支架一枚、快速回复心肌再灌注,术毕入住CCU。

第二环节:孙柳柳解读AMI(心肌梗死)最新指南。该指南将AMI最新定义为:缺血引起任何大小的心肌坏死,均为心肌梗死。该定义优势:心梗的临床诊断敏感度增高,微梗死的诊断成为现实。指南根据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分型:显微镜下梗死心肌<1%(微梗,局灶性坏死);梗死心肌<10%(小面积心梗);梗死心肌<30%(中面积心梗);梗死心肌>30%(大面积心梗)。孙柳柳重点讲解了AMI指南的诊断标准由原来的“3:2”模式转变为“1+1”模式。第一个1是指有典型的心肌坏死标记物(TnI,TnT或CK-MB)的升高回落;第二个1则指:① 心肌缺血的症状;②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③ ST段抬高或压低;④ 出现病理性Q波,上述4条中有1条存在,加上第一个1,心肌梗死诊断即成立。“1+1”模式优点在于从病因和病理学入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更具准确性、实用性,使急性心梗的诊断从三足鼎立变为以心肌生化标志物升高为主要诊断依据,有利于再梗的诊断。除此之外,心电图诊断心梗尚有优势:不仅定性,而且定位;不仅诊断,还能分期;尚有判断预后价值。

在讨论环节,孙柳柳提问心肌梗死与心绞痛区别、AMI心电图导联定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王冰迅速抢答,并较为准确回答AMI心电图导联定位和CE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运用;孙柳柳再问NYHA心功能分级与Killip心功能分级区别?宿迁卫校新进院实习生冯新雅基本回答出4个异同点。在提问环节,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大组长武萌萌提出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CAG+PCI术)后,患肢如何摆放?孙柳柳详细解答,侯绣伟拓展许多专科知识,吕艳护士长说:“我们正在尝试将带教老师和实习生成组进行教学查房,不仅激发了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不断,同学们积极抢答,护士长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给予相应奖励,并肯定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护理部袁静秋总结道:“我院作为三甲医院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实践教育基地等,承担着大量临床教学工作,教学查房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护生的实习教学及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护理部还将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促进教学的规范化。本次活动贴近心内科临床实际,通过大家讨论、分析和护士长们点评,达到引导实习生按护理程序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预期效果,培养了大家主动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方法,为以后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护理部  袁静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