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看懂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吗?

更新日期:2022-01-10浏览次数:1163


    很多患者在做过胃镜检查后,不知道胃镜报告单上诊断的慢性胃炎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胃镜报告单上的文字和图像代表什么。那么,检查单上的所有信息都是需要重视吗?到底怎么看慢性胃炎胃镜报告单才是正确的呢?基于上述的疑惑,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如何查看慢性胃炎报告单,解释相关的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的疑虑。

有关慢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常见诊断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隆起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等等。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都是炎症反应或萎缩,因此,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浅表”是病变深浅的划分。而胃黏膜萎缩是指胃固有腺体萎缩、减少只要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一般要取多块标本,其中只要有一块发现萎缩就可确诊。慢性胃炎的确诊除了胃镜检查之外,还要结合病理检查(活检标本),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并不能达到100%。当两者不符合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因为病理检查是最权威的。

  胃镜检查是对胃黏膜的镜下直观性检查,主检医生会通过医学术,表述自己通过胃镜看到的胃黏膜情况。这些医学术语描述了胃黏膜的一些基本形态:如在桔红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片状、条状或局灶性弥漫性发红的红色充血区,即所谓黏膜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根据充血区与背景区的分布情况,又分为以红相为主或以白相为主出血点或斑块是指黏膜下或黏膜内血液外渗形成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比充血灶颜色更深,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吸收糜烂指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即位于最浅层的上皮细胞缺失,呈现潮红的糜烂面糜烂深度一般在1毫米以内不超过黏膜肌层分为平坦或隆起型糜烂肿胀或水肿表现为黏膜颜色发白,反光增强皱襞可出现水肿肥厚、粗大渗出指黏膜上有病理性黏液渗出粘附于黏膜上黏膜不平可呈细颗粒状、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黏膜病变累及固有腺体,出现腺体萎缩数目减少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等程度的变薄,皱襞变平甚至可以透见黏膜内的小血管。

慢性胃炎的病变是非常复杂的,有时会有多个基本类型同时出现,在胃镜报告中就会出现多个术语合并的情况。其中,又以几种慢性胃炎胃镜报告比较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可见胆汁样黏液湖并可见幽门较松弛,开放状,胆汁从幽门反流至胃腔内。如果同时存在食管炎,还可报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多数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病人,既有胆汁反流又有胃酸反流,只是因为胃酸是无色的,胃镜看不见,只能看到黄绿色的胆汁。糜烂性胃炎有两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毫米,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就是疣状胃炎,亦称痘疹样胃炎或痘疹样糜烂。

  做胃镜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慢性胃炎的确诊率越来越高,患者具备看懂检查报告的能力,对患者的长期疾病管理很重要。为此,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多方面分析检查报告,让患者明确慢性胃炎并不是一项很严重的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通过调整生活作息和合理饮食就能有效的改善。

                               消化内科 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