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发现宿迁首例非典患者——陈念东在市传染病医院

更新日期:2020-03-04浏览次数:865


接到出征市传染病医院的通知时,陈念东正在上专家门诊。放下电话,他没有立即动身,而是将手上的病人都看完才回家收拾行李 。

作为宿迁市人民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念东在科室发起倡议的第一时间就报了名,跟科主任张雪玲确认是自己科室支援的第一梯队人选,陈念东才安下心来。

曾接诊宿迁首例非典患者

其实,2003年“非典”期间,陈念东就被抽调到当时的发热门诊,彼时的他就站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那时,陈念东刚到而立之年,是一名主治医师,临床经验还不是很丰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心理也没有完全准备好,加上疫情初期,对非典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很多防治规范还没有统一,陈念东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一个夜班,他正在发热门诊上班,一例来自北京的患者因反复高热前来就诊,查血、X光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均指向“非典”。陈念东心里很紧张,但还是第一时间就安排好患者的转运工作。

当时的防护措施不够全面,陈念东决定自行隔离。下了夜班回家取东西,都是提前跟家里人商量好,让家里人把行李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自己再去取。整个过程中,陈念东都没来得及当面跟家里人说上一句话。

“半个心理医生”

转眼17年过去,如今已经47岁的陈念东早已“身经百战”, 相比当初,他的医疗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提升了一大截。

陈念东是此次出征市传染病医院的医疗队里年资和职称都最高的医生,除了每天对病人进行常规诊疗外,他还要给患者取咽拭子、带病人查CT。

有的病人因为长期住院,说自己“感觉比坐牢都难受”;有的病人明明是轻症,但是每天刷疫情新闻,经常自己吓自己。对此,陈念东说:“对病人的诊疗,除了要消除他们身体上的病痛,我们还要及时和他们谈心,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

心态因素与免疫关系有直接关系,这是陈念东多年总结的经验。因为自己是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他笑称自己也是“半个心理医生”,专门做患者心灵“创”口的创可贴。

因为和患者长时间待在一起,双方培养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陈念东说,在市传染病医院,医患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的好。

“我们都很能互相体谅。比如给患者取咽拭子,他们担心有体液喷溅到医生身上,会下意识地把头偏过去一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屏住呼吸,直到取完咽拭子才敢大声喘气。”看着病人刻意侧过去的身体,从医多年的陈念东又一次被感动到。

“小别离”是为了“大团圆”

其实,陈念东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父母,二老今年已经分别86、87岁了,平时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就很多,由于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平时照料老人的工作都由陈念东全权负责。每两周,他都会把父母的药分袋装好,定时给他们打针、吃药。

自从4号出征市传染病医院,陈念东已经24天没有回过家了,父母的身体也暂由外地回来的哥哥照顾,他在市传染病医院工作之余,常常打视频电话交代哥哥注意事项。

作为一名老党员,陈念东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离不开家里人的支持。他说:“我的妻子是实验小学的老师,也是一名老党员,知道我要去一线抗疫,她很是支持,因为她明白,这种时候的‘小别离’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大团圆’。”陈念东和妻子有一个7岁的儿子,现在都由妻子照顾。他说,有妻子的支持,自己在前线奋战非常安心。

陈念东,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会帕金森病学组成员,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硕士,曾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并在2011年参加江苏省两岸交流计划至台北新光医院交流。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宿迁市科技进步奖,并参与多项宿迁市科技局课题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及神经变性病、神经内科疑难病诊治。

 党办 徐甜甜/文